江南船菜 流动千年的飨宴
船菜是“天堂”的菜 ,在苏杭地区最为流行 ,在文人骚客的诗赋里发酵而生。按照正统的观念,船菜有两个源头 ,一个极其高雅 ,一个则又绝对下里巴人。高雅的一面,史料里就有记载 。
吴地有食鱼的喜好 ,早在吴王僚时 ,此君便是个一日不可无鱼的食客,经常坐画舫行舟于太湖 ,太子光正是利用僚的这一喜好,派专诸假扮厨师敬献美味 ,拔出鱼肠剑成功刺杀了僚。到了吴王夫差时 ,夫差也经常乘龙船在太湖宴游 ,并将吃剩下的鱼脍随手丢进江中 ,就此化成了如今著名的太湖银鱼。银鱼细软无骨 ,入口即化,船家纷纷打上来自己享用 ,从此银鱼之美悄然远播,引得当时的贵族子弟都来品尝 ,便有了船菜最初的兴盛。
最早的船菜其实和商贾学子的水路往来也有很大关系 。江南的水路网络通畅,商人水运乘船或秀才赶考时 ,大多要乘坐船只,饿了就直接吃船夫提供的粗茶淡饭 ,锅灶在舱里,捕来的鱼虾用网兜拴在船尾 ,客官需要的话现杀 ,因此味道朴实鲜美 ,慢慢便形成一项产业 。
以苏州为例,姑苏城内河流密布,周边有太湖 、阳澄湖 、石湖、金鸡湖 、独墅湖等湖泊环抱 ,水上人家惟一的出行交通工具就是船。那时的河 ,不像现在这样清汤寡水,河道中有官船、沙飞船 、灯船、游船、花船、大小快船等十多种穿梭 。船艄一般都备有全套炊具,以供船客膳食。船宴的乐趣 ,除时鲜菜点不说,更因为了饮食环境异乎寻常的自然和装饰 。饮食环境直接影响人们吃的情趣,并且越来越奢华 ,成为当时文人墨客行乐的主要娱乐方式之一。
对于这段历史,清人笔记《桐桥倚棹录》里有过详细记载,翻译个大意是 :艄舱有灶 ,酒茗肴馔 ,随客人如何享用。桌椅流行大理石,而且以紫檀木镶嵌。门窗雕刻着黑漆粉底书画 。房间里还陈设有自鸣钟 、镜屏 、瓶花。游宴的时候 ,歌女弹琴弄弦 ,清曲助兴。船在景中行游 ,两岸茉莉花、珠兰花浓香扑鼻,酒没有醉人 ,花香先已令人陶醉。夜宴开始 ,船头笼灯高悬 ,灯火通明;船内凫壶劝客,玩行酒令;到酒酣人散时,只剩下一堤烟月斜照……这样的情调,在以往的苏州太湖 、扬州瘦西湖、杭州西湖都被引为盛事,包括苏东坡、白居易在内的文人,也都是船菜的忠实粉丝 ,部分旷世名作如《水调歌头》、《琵琶行》,莫不与船菜的点缀有关。不过时至今日 ,画舫船菜在江南已经寥寥无几,最多在嘉兴南湖、杭州西湖 、苏州护城河水上游还能零星看到。船上也有船娘边摇橹边唱船歌 ,或是信手一曲《苏州好风光》或《虞美人》之类的小曲 ,不过菜品则潦草很多 ,倒是瓜子花生占了主角。
如此看来 ,船菜最初讲求的移步换景 、杯随景动、盘中映景的“食景两相宜”的格调,如今已经很难找到。即便真是有船,大多也是靠在岸边砌成的假船 ,或是园林里的石舫,苏州怡园里就有这样一座古石舫,每天一桌,吃的是奢华。相比之下 ,苏州的光福镇渔港村还算是吃船菜的地方 ,镇子就坐落在太湖之畔,从苏州市区出发西行 ,大约半小时就能抵达。临到湖边时,卸下了风帆的渔船并排排开两三公里,地上蚌壳竟成沙滩 ,渔民不是在晒网就是在剥虾 。单从感官就能判断出 ,这里吃船菜一定“保鲜”,不过旧时文人墨客诗境里的情调却是难求 。
太湖船菜其实早有历史 。民初有4只大型画舫的船菜最为著名 ,分别由姓王 、杨、谢、蒋的4个老板经营 ,并各自有自己的名菜,如王家的八宝鸭 、杨家的西瓜鸡 、蒋家的蟹粉鱼翅 、谢家的荷叶粉蒸肉等 。如今的太湖船菜一条街建在码头上 ,共有七八艘 ,开发已有十余年 。据说都是上百万打造的退役游船 ,船有两个篮球场大小。
上得游船,可先去后厨考察一番,打回来的白鱼 、白虾直接用网兜围在船舱外的湖水里,客人点完单,活鱼活虾立即蹦入锅中。船舱里设置了古色古香的包间,窗外就是看不见边的太湖,芦苇荡里偶有小渔船穿梭往来 。泡上一壶太湖洞庭东山特产的碧螺春,便可开始等待太湖船菜的精髓——太湖三白。蜚声海内的太湖三白,一直是太湖船菜的当家花旦。三白即白鲥鱼 、白米虾 、白财鱼(即传统意义上的太湖银鱼) ,是太湖里最名闻遐迩的河鲜,却也一直娇贵得很,从不给远来的客人多一分面子。白财鱼出水即死,4小时后更是不可食用 。上海有以太湖船菜为招牌的饭馆,每日要用冷藏车往返苏沪之间,才能保证食客享用到最鲜美的食材。
说到这里 ,需要说一下船菜的精髓——味真 ,即每一道菜都是如假包换的原汁原味。曾有一位船菜厨师以前在画舫掌勺,文化界的几位前辈希望师傅出山 ,被他婉拒。问及缘由 ,老人家语出惊人 :“现在吃惯了大放味精的菜 ,反而会嫌船菜不鲜了 !假使也用味精 ,吃在嘴里全是味精的鲜味,还哪来的原汁原味 ,还算什么船菜?”船菜师傅的道理很浅显,船在河上漂,水中美味本来就是人间最鲜的食材 ,难道不成还要高汤来吊 ?味精来补?纯鲜 ,是对于船菜最基本的考量 。三白即以原味为宗旨 ,自然对味精 、酱油之类就不感冒了,因此大多采用的是活杀、活炝、清蒸、白煮 ,要么就直接用酒来熏 ,吃的是纯天然 。
“春后银鱼霜下鲈”,六七月份是白财鱼最肥美的时候。芙蓉银鱼是最常见的做法,银鱼与蛋清就好比“浪里白条”的绝妙搭配,鱼如银针,无骨无肠 ,接触舌尖就好像冰激凌融化在口。白米虾则只需要盐水白灼便可,这虾的特征就是,即使熟透,颜色也不会发红 ,仍旧是透亮的白。吃的时候有一个诀窍 ,就是一定不能把虾的足脚和细须去掉。带须带脚地把一只虾含在口中 ,即使被柔软的须脚刺一下也不会疼,仿佛这小小的受虐便能大大增加口腹之欲的快感,这样做能最大程度地锁住白米虾的鲜味 。
至于白鲥鱼,最讲究入锅前的加工 。
白鲥鱼最大的特征是翘着嘴 ,民间也有“翘嘴白鱼”的称呼 。做清蒸白鲥鱼前 ,先要用盐和姜丝腌45分钟,洗净后辅以作料,进锅用高火蒸七八分钟即可 。鲥鱼的新鲜便会如地火一般,奔突之中随时可能爆发。
杭州楼外楼开行的西湖船宴,也是现在少数讲究格调的正宗船菜了。比如选菜就极为考究,太油腻的不上 ,污染了视觉美;有骨头的不摆 ,生怕一不小心玷污了西湖一汪碧水;连酒都是限量,恐怕是担心有人情不自禁迷醉于湖中吧。说到食器酒器也是考究 ,面前桌上摆着工笔细描的青白食盒 ,用泼墨山水绘就的高颈酒壶 ,就连搁筷子的架子都做成知晓春水冷暖的鸭子状 。菜品方面,粉红的龙井虾仁配褐色的煎炸牛柳,嫩白的鱼片配酱紫的茄子 ,四味冷菜上还要砌一堆马兰头,翠绿如春天 。颜色搭配如此考究,味道则更有江南水色。长条桌正中摆的一锅西湖野鸭汤 ,汤汁淡雅清爽,鸭肉皮薄肉紧,一碗下去,暖身提神 。
现在更多的船菜馆则“移师”陆上,栖居于城市之中。在苏州游赏时 ,还不时能看到挂着船菜馆招牌的店家 。苏州知名的老字号得月楼里 ,就开辟出几个单间专门来供应船宴 。有趣的是 ,为了烘托船宴气氛,包间的顶部被设计成船檐 ,四周则做了几件类似灯箱广告牌的装饰物,灯一亮 ,呈现出来的竟是拙政园、网师园的水面。又配上江南丝竹温文尔雅的曲调,服务生也都穿着锦绣的衣装,真有几分船菜的意境。得月楼的船宴注重的是小中见大,仅仅一道江南流行的青菜,就因四季不同而能做出不同口味,春季嫩而娇爽 、夏季清而略苦可去暑、秋季甘而肥 、冬天霜打的菜最甜 。除了注重细节之外,船菜中的蔬菜大多与水有关,包括得月楼在内的船宴馆拿手的是“水八仙” ,即茭白、莲藕、水芹、芡实、慈菇、荸荠、莼菜、菱 。此八仙中 ,又以水芹 、慈菇、莼菜和芡实最受客人青睐 。芡实也就是“鸡头米” ,剥出来有一小尖角 ,貌似鸡喙 ,因此得名 。这“鸡头米”可谓船菜馆的主流餐前甜点 ,端上来,水有五分,“鸡头米”都沉在底下 ,倒只有一分。不过物以稀为贵,此米只在苏州娄门外的南塘上百亩水塘出产,如今1公斤卖到上百元,算是“水八仙”中的大闸蟹了。
船菜宴也不单只是冷盆热炒的天下。只要是筵席 ,就一定少不了点心 。船点,顾名思义,便是船菜宴中的点心 。
吴门宴席 ,以冷盘佐酒为首 ,继以热炒菜肴 ,中间辅以精美点心 ,最后才是大菜 ,以鱼为主,也算是讨个“吃剩有鱼”的口彩 。船点通常选择花卉、动物 、蔬果为形状图案,如白鹅、白兔 、桃子 、枇杷等等。船点作为船菜宴里的重要部分,已然不可或缺。比如得月楼,就有一道得过全国金奖的船点 ,白面捏出的小刺猬惟妙惟肖 ,身上上百根刺挺拔有力,眼睛则是黑芝麻点的。江南船点注重的是繁琐精致的手工。
最后还得说一说鲈鱼莼菜 。“莼乃菜中上味” ,而鲈鱼则分两种 ,船菜所使用的则是松江鲈鱼 ,又名四鳃鲈,俗称塘鲤鱼 。绵绵流水般的船菜 ,走过上千年风云之后,如今就如同“春水桃花之鳜 ,秋风莼菜之鲈” ,在诗境中将自己悄然收藏起来 ,贵为江南菜品的极致,同时藏住了江南风物在食界的最后一点诗性 。